政策咨讯:首份南海渔业资源联合分析报告

版权声明:

本文版权归“南海战略态势感知计划”所有,文中所有的文字、图片、表格均受到中国法律知识产权相关条例的版权保护。欢迎转发、关注,转载请联系contact@scspi.org授权,并务必注明出处。未经许可,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使用文中的信息用于出版、发行等目的。

Share

概要

首份南海渔业资源联合分析报告(Common Fisheries Resource Analysis,CFRA,渔业资源联合分析报告)是评估南海主要鱼类种群现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科学合作成果。2019年以来,来自中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和越南的科学家及官员建立了可用于指导南海渔业资源管理合作的共享证据依据。这些渔业种群是数百万人赖以生存、确保粮食安全的共同资源。由于鱼类时常穿梭于各国边界,没有国家可以单独管理这些资源。

南海渔业非正式工作小组决定重点关注一种跨界鱼类(transboundary stock)鲣鱼(Skipjack Tuna),因为一国政府对渔业的管理行为也会影响到其他国家。此外,《联合国海洋法公约》(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he Sea, UNCLOS;以下简称《公约》)将鲣鱼列为高度洄游鱼类,因此鲣鱼管理是沿岸国和捕鱼国合作管理渔业资源的特殊责任。

在报告研究和撰写过程中,项目参与人根据在各自海域中关于鲣鱼的已有政府数据或新采集数据,采用统一的方法对各自手头数据进行分析,最终利用各自结论形成综合的地区分析报告。首次渔业资源联合分析报告显示,虽然南海的鲣鱼资源面临压力,但该鱼种尚在可持续发展的范围内。然而,鲣鱼的幼体捕捞仍是一大风险,需要持续监督。

南海渔业工作小组顺利完成了首次渔业资源联合分析报告,是区域合作促进渔业资源管理迈出的重要一步。它也为国内渔业政策制定以及建立地区合作标准与概念提供了重要的证据支持。该倡议也彰显了政府与相关学者定期进行协同工作的重要价值。将这种合作以区域组织的形式制度化将有助于保障南海地区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选题依据:合作的需求

南海在战略、经济和生态方面对本地区乃至全世界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国际社会大多关注该地区持续不断的主权争端问题,而对该地区渔业资源问题的关注远远不够。南海提供了全球12%的野生捕捞量,保障了数千万人民的粮食安全和生计。

没有哪个国家可以凭一己之力管理这些渔业资源。生态系统跨越国际边界,鱼类也时常在各国管辖海域之间来回游动,催生了区域合作的必要。不过,这种合作必须以确凿的科学证据为基础。通过务实的科学协作,域内各国政府可以增加防止鱼类资源枯竭、建立和平解决渔业争端所需的信心。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义务与合作的政治承诺

国际法鼓励地区国家通过合作来管理渔业资源。南海是半闭海,《公约》呼吁半闭海沿岸国协调海洋生物资源的管理和养护,并保护海洋环境。沿岸国同时也有合作保护高度洄游鱼类如鲣鱼的特殊责任。

 

南海渔业科学工作小组

迄今为止,域内国家对于南海的合作管理已做出过许多承诺。2002年,东盟和中国签署了《南海各方行为宣言》(Declaration on the Conduct of Partie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DOC),该宣言申明:“有关各方可探讨或开展合作,可包括以下领域:...海洋环保(及)海洋科学研究。”2017年,东盟和中国发布《未来十年南海海岸和海洋环保宣言(2017-2027)》宣言,该宣言呼吁“集体关注并采取行动保护海洋生态系统”,并强调“需要促进负责任的捕捞行为。”

根据上述关于合作的法律与政治承诺,2018年开始,中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和越南的科学家与政策制定者开启了定期对话。

在北京的第一次会晤中,与会者首先探讨了如何合作管理南海的渔业资源。2019年,与会者决定共同构建有关南海主要鱼群现状的科学共识。南海的政治争端与缺乏区域渔业管理组织(regional fisheries management organization, RFMO)限制了此前共同评估域内渔业资源现状的进展。

南海渔业科学工作小组(South China Sea Fisheries Science Working Group,FSWG)在2018和2022年间共进行八次会晤。图1概括了每次会议所取得的进展,这得益于与会专家的专业。科学家就技术分析问题进行了讨论,处理南海复杂的政治问题仍需要跨学科方法。尤其是在对话早期阶段,渔业管理部门、外交官和国家安全事务官员帮助精心制定了共同战略。人道主义对话中心(Centre for Humanitarian Dialogue, HD),一个旨在预防、调解和解决武装冲突的独立非政府组织,担任会议的秘书处和助推方。

渔业资源联合分析报告旨在构建可持续管理共同渔业资源的地区合作行动的详实科学共识。与会专家遵循以下原则制定科学合作的方法:

  • 自愿参与;

  • 重点关注与该地区决策部门相关的问题;

  • 允许所有参与国在平等的基础上做出有意义的贡献;

  • 避免领土争端及其他政治敏感问题;

  • 不要求分享原始数据或其他敏感信息。

     

图1 首次渔业资源联合分析报告会议概要

 

渔业资源联合分析方法论

首次渔业资源联合分析评估了南海鲣鱼种群现状。参与的科学家和政策制定者之所以选择鲣鱼为调查对象,是因为它具有重要经济价值,同时属于高度洄游鱼类种群和跨界鱼类种群。该地区所有国家渔民都捕捞鲣鱼,南海渔业科学工作小组的参与国都拥有一定程度的可贡献数据。如上所述,《公约》将鲣鱼列为高度洄游鱼类,沿岸国对合作管理事项负有特殊责任。

渔业科学家一致决定采用统一方法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在评估多种可选方案后,专家们决定使用基于长度的产卵潜在比率法(Length-Based Spawning Potential Ratio, LBSPR)分析数据。该方法运用捕捞到的鱼体长度来决定该鱼群是否在可持续捕捞范围内。在数据有限的情况下,基于长度的产卵潜在比率法是一种相对有效的评估方法。

来自中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和越南的渔业科学家首先审核了各国在南海捕捞且在各自港口上岸的鲣鱼数据。图2展示了大概取样位置。这些数据中有些是既有的政府数据,而有些是科学家专门为首次渔业资源联合分析收集的数据。

随后,各国科学家用基于长度的产卵潜在比率法分析了本国的数据,评估当地捕捞鲣鱼的状况。科学家将各自的分析集合构建南海鲣鱼状况的全貌。首次渔业资源联合分析没有要求各国政府分享其原始数据,但实现了南海区域内的科学家对关于鲣鱼分析的合并。国际合作使科学家们得以更加细致地了解渔业资源现状,这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独自做到的。

图2 首次渔业资源联合分析中的鲣鱼样本捕捞大致区域

 

首次渔业资源联合分析的科学结论

首次渔业资源联合分析认为目前南海大部分地区成体鲣鱼捕捞程度符合可持续标准。不过,新的风险正在出现。整个南海地区可捕捞幼体鲣鱼的渔具被越来越多地使用。如果不加以管控,将会导致过多幼体鲣鱼在繁殖之前被捕获,进而导致鲣鱼数量急剧减少。渔业资源联合分析的此项结论可作为各国未来继续联合监管鲣鱼种群状况的基准,也为未来的渔业资源联合分析提供信息。

 

首次渔业资源联合分析的成就和政策影响

形成首次渔业资源联合分析的过程表明,尽管存在政治敏感问题,南海地区国家有能力开展务实科学合作支持鱼类种群的可持续管理。该过程:

  • 为支持各国国内渔业政策制定提供了更好的证据:通过域内国家渔业部门和研究机构的通力协作,决策者获得了更好的证据来制定各自的渔业管理政策。

  • 制定未来合作的概念和标准:与会科学家都使用同一种方法(LBSPR)来评估在各国港口上岸的鲣鱼状况。一批域内科学家已熟悉这一方法,并且能用其来评估其他鱼类种群的现状。

  • 展示区域合作的可行性和价值:渔业资源联合分析证实,各国科学家之间的持续合作可以提供任何单一国家都无法独自构建的科学依据。

基于上述成就,可以考虑通过支持南海渔业科学工作小组的方式加强区域合作。该工作小组提供了一种以科学为导向、为有效的区域协同行动提供所需的科学共识的独特方法。

 

下步计划

南海渔业科学工作小组的首次渔业资源联合分析证明了南海沿岸国可以携手合作,共同管理南海的共享鱼类种群。这不仅可以实现,也为该地区的生态系统提供了实实在在的好处。面对南海日益加剧的紧张局势,首次渔业资源联合分析是一个典型的合作案例,并可鼓励正在推进的政治谈判,比如“南海行为准则”磋商。

渔业资源联合分析代表了重要的第一步,但它仅评估了一种鱼类的现状。南海渔业工作小组的参与者已表达了继续合作的意愿。南海还有许多其他跨界鱼类种群会从集合南海沿岸国技术和分析的类似合作中受益。若继续得到各国政府的支持,渔业科学工作小组可对南海共享资源的可持续管理作出重要贡献。这将助力区域经济的发展,提高该区域的食品安全,并维护南海的稳定与和平。

人道主义对话中心项目团队

人道主义对话中心(Centre for Humanitarian Dialogue, HD)项目团队,HD是一个旨在预防、调解和解决武装冲突的独立非政府组织。